新闻中心
  公司新闻
  行业新闻
解码数十年中国粮仓的演进过程
    由于仓容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,顺德粮仓将再次扩容。近日,一条看似普通的消息让神秘的粮仓进入了公众的视野。记者了解到,在数十年的粮仓演进过程中,旧时分散的粮仓已渐次衰减,而集中的粮库却在不断升级。如今,在分散粮仓要么废弃、要么转型,不再承担仓储功能的时候,顺德粮库却在不断用科技化、机械化手段壮大自身,确保顺德粮食的安全。
    五六十年代 粮仓与粮站:农民供粮 居民籴米
    顺德伦教三洲,旧时由大洲、大东、乌洲和大南四个管理区合并而成,在村民的记忆中,这里还未建成工厂和城轨枢纽站之前,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和鱼塘。
    64岁的郭桂鸿是地道的三洲人,在进工厂打工、当村干部之前,他一家都是地道的农民,种粮养鱼,粮食自给自足,“当时三洲都算是一个比较大的粮食产区”。
    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粮食都是“统购统销”。郭桂鸿一家每到7月、10月就要按比例上交一定的“公粮”。这时候,粮仓就发挥了中转储存的功能。
    在三洲何家涌一侧,被活化后的大洲粮仓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被保留了下来。何家涌宽不到15米,却是那些年运粮的交通要道。郭桂鸿回忆,当年一到交粮的日子,农民就将晒好的稻谷打包放上6米长的艇仔,运至大洲粮仓的埠头交货,“一船成千斤,多的时候要运几次。”
    有入粮当然就要出粮。80多岁的坚叔是当时三洲最早无地可耕的一批居民。由于当时物资比较短缺,公粮都是按分配提供的。通常农民自己分配,居民靠粮站分配。每到月头,坚叔就会拿着粮票到粮仓一旁的粮站籴米。
    “一个人一个月23-26斤的口粮,每个月都要省着用。”坚叔说,农民当时交完公粮之后还有余粮自给自足,居民就全凭分配的口粮过日子了。郭桂鸿开玩笑,“我们是种粮养你们这些居民”。
    记者了解到,当时一名教师一个月最多可以分配到25斤米,而工人最多可以分配到27斤米。
    粮站和粮仓属于同一个机构,都归粮管所管理。粮仓用来放谷、米、油,收了农民的稻谷进仓,然后把数据报上粮管所;需要出仓的时候,工作人员就会把粮仓里的谷拿出去,碾成糠和米,再运去粮站卖出去。
    在粮管所老员工胡叔的印象中,顺德多时有超过十个的粮管所,分布在各个镇街,其中,未合并成容桂之前的容奇和桂洲各自有一个,各个粮所都配备有一定数量的粮仓。
    胡叔介绍,分散粮仓大多数是瓦顶房和祠堂储粮,规模小,条件也比较差,“堆放也没那么规范和统一”;之后建设了一定数量的粮食仓库,但绝大多数是砖木结构的房式仓。
    如今,随着社会变化,众多的粮管所和粮站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
    八十年代 统一粮库:依河而建 粮食后来用上空调
    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,粮食储备规模的扩大,零散的仓库已难以满足粮食储备的需求。为确保粮食安全,顺德也慢慢进入了建设大型统一粮库的时代。
    据《广东粮食志》介绍,广东省粮仓,既装粮食,也装油料;既有收纳库、供应库,也有中转库、储备库。而按照仓型分,则有苏式仓、房式仓、简易仓等等。
    胡叔回忆,在早期顺德都出现过“苏式仓”,即依照前苏联的图纸而建设,“它的特点是矮、瓦面、比较斜;中间由很多木头顶住,上面再做一个三脚架来支撑”。
    但在老一辈的记忆中,苏式仓现在已经很难找到。目前,现存建设最早的统一粮库,是位于德胜河畔的容奇粮库,至今仍在使用。
    容奇粮库于1989年投产使用。目前共有17个粮仓,其中10个储存大米,7个储存包装稻谷,总仓容量为4.2万吨。据《广东粮食志》介绍,位于顺德容奇德胜开发区的这座粮库,所有的粮仓都是门式框架房式仓,“其容量大,且有利于粮食通风散热和机械操作”。
    这样的规格,在当时县级地方已经算是先进的了,“仓房好,储存条件也好”。
    8月24日上午,德胜河畔的容奇粮库干净、整洁。沿着进门的主干道,17座粮仓分别矗立在两侧,井然有序。胡叔介绍,以前的粮食运输都是以水运为主,所以大多数粮仓都是挨着河边建设,方便粮食的装卸作业。
    采访当日,室外气温超过30摄氏度,打开粮仓的大门后,一股冷气吹来,仓内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为22摄氏度。
    记者在现场看到,仓内的大米堆砌整齐,分成六个堆位堆放,一包叠一包叠成近4 .5米高,看上去就像是一堵墙,外面还用薄膜密闭。
    据介绍,这个面积800平方米的粮仓存了2000吨大米,而这些大米都是人工堆放的。以前堆放粮食时,堆到一定高度时,为节省体力会用桥板做工具。而现在使用输送带来传送,更加方便和高效。
    容奇粮库相关负责人介绍,现在所储存的大米多来自国内和东南亚,稻谷的来源主要是国内粮食主产区等地。其中,大米的储存时限一般为6个月到一年,稻谷的储存时限一般为两到三年。储存到期后,这些粮食将会通过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进行公开竞价销售。
    为了更好地存储粮食,容奇粮库在五六年前就开始使用空调对粮仓进行控温 。2009年的时候,仓库的门窗也更换成粮仓专用保温密闭的门窗,大大提高了仓库的保温隔热能力和气密性。
    “夏天时,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不利于粮食的储存和安全度夏,因此,大米仓库需要通过空调控温,将仓内温度控制在23摄氏度以下,稻谷仓库则利用仓顶喷淋装置,通过洒水进行降温,将仓内温度控制在30摄氏度以下。到了冬天则不需要使用空调,把粮堆外围的薄膜揭开进行自然通风,将粮食温度降低更有利于粮食储存。
    现在 入库抽检更精细 氮气防虫更绿色
    80年代以后,顺德水稻田逐渐减少,很多农民转而耕塘养鱼,到现在已基本不生产粮食,粮食缺口很大。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,粮食对外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,原有的粮库仓容量已不足以保障粮食的安全。据区发规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储备粮主要用于调节社会粮食供求总量,以应对战争、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等,对保障粮食供应安全起到重要作用。
    2007年,顺德在伦教选址新建了一个中心储备库,也即是现在顺德区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所在地。中心储备库占地100亩,总仓容量为6 .6万吨。中心储备库全部为高大平房仓,应用电子测温、环流熏蒸、机械通风等新技术。
    在区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相关负责人的引领下,记者体验了一番粮食入库的全过程。
    进入中心储备库库区,绕过正门前排的办公大楼,就看到后排的一栋简洁的建筑,门牌上写着的“检验室”三个字显示着它的举足轻重。
    新的检验室于2013年改建启用,是每一车粮食入库之前的必经之所。在入粮的日子里,运送粮食的大货车就停在待检区,等待检验人员上前取样,然后带到检验室内进行质量检验。
    按照国家标准,每一车入库的稻谷都要检验出糙率、整精米率、杂质含量、水分含量、重金属等多个指标。检验室负责人介绍,“所有的检验,要保证入库稻谷质量指标全部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要求,确保安全储存。水分、杂质含量太高等,都会影响粮食的储存安全”。
    根据《顺德区地方储备粮油管理办法》,入库的稻谷一般会储存2-3年,再通过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公开竞价销售。
    为了最大限度确保粮食安全,中心储备库于2013年就配备了目前国内外同类设备较先进的美国PE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北京吉天原子荧光光度计,用于检测铅、镉、砷、汞等重金属元素,设备采用全自动化进样检测,精确度和稳定性高,“只有来粮各项重金属指标符合国家粮食质量标准,才可以入库,否则就全部退回。”
    中心储备库另一个高标准建设项目,是同样于2013年投入使用的绿色充氮气调储粮智能控制管理系统。在一座座粮仓的一侧,制氮房内一整套制氮设备静静地向粮仓内输送源源不断的氮气。中心储备库已全面实施充氮气调储粮技术,通过实施富氮低氧的储粮条件控制,并有效利用智能化监控系统,落实对仓内氮气浓度的及时调控,达到彻底杀灭害虫、粮食保质保鲜的理想效果,同时能有效避免对环境及粮食产生污染,实现绿色生态储粮。
   在中心储备库的粮仓内,6米高的堆粮线以下全部装满了稻谷,留有2米高的空间供仓管人员作业。在铺满稻谷的粮面上,工作人员用绿色的踏粮板如阡陌般铺就了一条走道。
    站在踏粮板上,蹲下身顺手就能掬起了一捧金黄色的稻谷,满鼻稻谷的清香,“这一仓的稻谷放了一年多了”。
    再过一到两年,储存期满后的这一仓稻谷就会进入市场流通。在顺德的历史上,还从未因为应急需要动用过储备粮。
    规划:仓容缺口近20万吨将建粮食产业园
    储备粮虽然从未动用,但谁也不敢否认这一批批应急粮食的重要性。
    记者了解到,顺德几乎没有粮食生产能力,而去年顺德粮食需求总量达到250万吨。据预测,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和粮食加工企业、粮食转化企业的壮大,到“十三五”期末,全区粮食产需缺口将接近300万吨。
    为了保障辖区粮食安全,广东省政府于2015年向顺德区下达了29万吨原粮的储备任务。而目前顺德储备粮仓容仅有10多万吨。故此,务必加快顺德粮食产业园的建设。
据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目前,规划建设的顺德粮食产业园已经进入前期实施阶段。顺德粮食产业园选址于均安镇,规划占地282亩。一期建成后能够基本满足省政府下达顺德区29万吨原粮的储备任务;二期完工则可满足顺德未来10年进入地铁时代,因为常住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粮食储备任务的增长,足够确保地方粮食安全。
    据介绍,与现有采取平房仓不同,新粮仓将建设浅圆仓,属于筒仓类,“同等占地面积情况下可以存储比平房仓更多的原粮”。另外,浅圆仓还具备机械化程度高、密闭性能好、结构受力合理、抗震性能好等优点“可以代替更多的人力。”
    除此之外,该仓型一般成组建造,可同时满足中转和储备的需要,并可存储多品种原粮,适合南方高温高湿地区使用。
    走访:旧时粮仓今何在
    如多数仓管人员讲述的那样,在时间的推进中,原本分散在各地,发挥着仓储、转卖功能的粮仓大多已难以找寻,他们要么已被拆除、要么被改建。所幸有一些旧时粮仓经由活化,实现了“转身”。
    废弃:丢空30余年 招牌只剩窟窿
    昨日,记者去到大良南华区石洛路附近一带,发现当地很多的旧厂房都已经拆掉,留下一片废墟,沿河涌而建的民房也已老旧,一座被丢荒多年的粮仓就湮没在这片老房屋里。粮仓大门紧锁,门上依然写着”地方粮油仓库“的字样,而大门上方原本做招牌的地方已经掉落一半,剩下一个窟窿。
    据了解,该粮仓占地约500平方米。今年70多岁的梁砖好告诉记者,粮仓大概是1951年建成的,现在铁门锁着的地方是当时卖米的,而顺着过去一排的房子当时是用来储存稻谷的,再过去一点还有一个小地方储存水泥。这个粮仓已经丢空30多年了,屋顶的部分瓦片都已经脱落。
    据介绍,由于以前运送粮食主要以水运为主,所以粮仓都会挨河而建。记者从河对岸望过去,一排房屋建筑里只有这一间有亲水阶梯。两条横着的杉木、几块竖着的木板把原本从阶梯往粮仓的入口封住。时间过了几十年,粮仓里靠河边的几棵树已经长得比建筑还高。
    活化:改造成展馆、景点
    在多数粮仓已经被历史所淘汰的情况下,伦教三洲的大洲粮仓被幸运地保留至今,而且成为了当地景点之一。
    在2014年,伦教街道决定将大洲粮仓所在的老街打造成一条文化街,粮仓也借此完成华丽转身,成为展馆及开展论坛的场所。
    保存下来的粮仓是几栋高不足三米的砖房,外墙裸露可以看到一块块红砖,显示着其历史感。
    本地人鸿叔回忆,在粮仓还是粮仓的年代,到了交粮的时间,周边的农民都会扒着小艇从四面八方将粮食运过来。
    为了存粮更多,粮仓里会用竹子密密麻麻地编成一个圆形的硬围,农民爬到硬围的上面将粮食往里面倒。
    而如今,随着粮仓一旁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御波桥升格为佛山市保护文物,粮仓的历史地位也逐渐升高。
    揭秘:检测重金属镉需3个半小时
    如何保障粮食安全?检验第一关最重要。以往,多数重金属检测项目要送到省内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测,周期较长,回馈较慢。自从2013年中心储备库改造了检验室之后,包括重金属在内的大多数入库粮食质量指标都可以自己检测,较大地提高了粮食入库速度和效率。检验的过程如何?记者为你一一揭秘。
    场所:7个功能室完成所有检验
    中心储备库检验室是一个独立的建筑,设置了化学、物理、重金属检测等七个功能室。以稻谷为例,检验人员要完成稻谷所有质量检验项目,包括出糙率、整精米率、杂质、水分、黄粒米、脂肪酸值、重金属含量等国家规定检测项目。
    检验人员介绍,由于检验项目要按国家标准检验流程开展,入粮集中时期基本上要从早忙到晚。
    步骤:先扦样再检验
    与所有检验一样,稻谷的检验也是先扦样再检验。准备入库的粮车先停放在待检区,检验人员上前扦样。”扦样点布置对于结果影响非常大,理论上扦样的点越规范、越均匀就越好。“检验人员一般会采用梅花点对角线扦样,一车的粮食一般扦取一公斤的样品。
    样品会先进入物理检验室,然后再充分混合均匀后分样,形成检验样品进行分样,再分别进行不同的检测项目。
    譬如,出糙率检测,检验人员会首先称取一定分量的检验样品,再通过感官区分出完善粒和不完善粒,分别称重,由此计算出稻谷的出糙率。按照国家标准,三级早籼稻谷的出糙率必须不低于75%。
    磨粉:检测水分、重金属等含量
    除了整米检测,部分项目还先要通过粉碎机磨成粉状。
    检验员会称取3克样品放入快速水分检测仪上,通过该仪器大约11分钟的检测,就可以检测出稻谷的水分含量,“如果超过13 .5%,就不利于稻谷长期储存”。
    其他一些粉状样品会被送入前处理室,对粉状样品进行消解。等完成消解的检测样品变成了液体,再送入重金属检测室,上机后经设备自动检测得出结果。整个重金属镉的检测过程大约需要3个半小时。该检测室还可以检测砷、汞和铅项目。
    在过去的数十年的时间内,粮仓、粮库虽然发挥着重大作用,但却甚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,从事粮仓管理的人更是不为外人所熟知。
    过去因为保密的需要,粮仓从来不对外开放,此次采访,仓管人员也全部谨守安全保密的规矩。而事实上,就是因为储备粮的重要性,管理人员的工作才越发可贵。
    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年代,工作人员甚至要人力扛包;而在日常,仓管人员还要轮流24小时值班,确保整个粮仓不出事故。
    除了对粮仓做好害虫防治、出入库、卫生保洁等工作,每个星期还会对仓内的粮食进行巡检,看一下有没有变质或者生虫。在长期的工作中,老仓管员也创新了不少工作方式。
    胡叔在粮食部门工作近42年,是顺德这一行的老师傅。他发明的“简易多向管道通风降温法”至今还在该库使用。
    “粮食的温度是我们仓管员的生命线。”为了减轻劳力,胡叔摸索了一个方法,将直径10厘米的水喉管制作成T字型,管身钻了密密麻麻的细孔,然后安插在谷堆中间,只留出一个口在外面,一旦发现粮堆有过热情况,就会用鼓风机向水喉管打风,风顺着管道和管孔进入到粮堆中间,就可以起到快速降温的作用。
    胡叔说,类似这样的创新,都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研究出来的。与胡叔相似,好多的粮库仓管员就花费了大半生与万千的稻谷、大米打交道,严保粮仓的安全。(来源:南方都市报网站)